雷火电竞app-中国知名电竞赛事平台

搜索

《新華每日電訊》重慶大學“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精神的堅守傳承

2024.10.25 瀏覽量:

微信圖片_20241025090252_副本.png

10月25日,《新華每日電訊》以半版篇幅深度報道重慶大學建校95年來,秉持“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的重大精神,薪火相傳,初心不改,勇于攻堅克難、開放創(chuàng)新,高舉“前鋒”旗幟,投身于興學強國的偉大征程中。全文如下:

嘉陵江畔,歌樂山下,坐落著一所以“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為信念的高等學府。

薪火相傳,初心不改,這里的師生們始終高舉“前鋒”旗幟,投身于興學強國的偉大征程中。

大學之大,在于精神之大。95年前,重慶大學在烽火中敲響行課鈴,校歌中的“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成為重大人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也是他們生生不息、堅韌前行的永恒動力。

“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精神延續(xù)至今,在不同的歷史時期鼓舞著一代代重大人秉持家國情懷,勇于攻堅克難、開放創(chuàng)新,并在新時代煥發(fā)出新的光彩。

家國情懷: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見到她,是在一張年代久遠的黑白照片上:稚嫩的面龐、干練的短發(fā)、堅毅的眼神……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e185bf4b2f3e4b188f6e997fb006feee.png

重慶大學1940級體育科學生侯子勤肖像照

今年,南京抗日航空烈士紀念館新確認兩名女性抗日航空英烈,重慶大學1940級體育科學生侯子勤名列其中。她犧牲時年僅22歲。

22歲的女生,花兒一樣的年華,何以投筆從戎,慷慨赴死?

凝望良久,眼眶濕潤。

時光回溯到硝煙彌漫的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作為戰(zhàn)時首都,遭到侵華日軍數(shù)年的轟炸,遠離中心城區(qū)的重慶大學校園也未能幸免。

國難當頭,重大學子皆以報考飛行員上前線為榮。據(jù)學校檔案記錄,僅1943年11月至1944年1月,重慶大學參軍入伍的學生就多達126人。

侯子勤和同學們,高唱著“復興民族兮,誓作前鋒”的壯歌,毅然投筆從戎,直至血灑長空。

歲月流轉,英雄輩出。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8cdf1bc3356e4d1ea6a7b3fb64dc12a1.png

重慶大學原創(chuàng)話劇《重慶往事·紅色戀人》劇照

“我不是受人指使,而是自覺自愿加入共產(chǎn)黨的!我心甘情愿為人民犧牲自己!”重慶大學原創(chuàng)話劇《重慶往事·紅色戀人》中,學生演員飾演的紅巖英烈劉國鋕在敵人嚴刑拷打之下,不屈不撓地斗爭著。

話劇展現(xiàn)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

重慶沙磁區(qū)學運特支書記、指導重慶大學學生運動的革命志士劉國鋕和重大學生曾紫霞,假扮戀人開展地下工作,在斗爭生活中相知相戀。兩人正是紅色經(jīng)典小說《紅巖》中劉思揚和孫明霞的原型。

不幸被捕后,劉國鋕和曾紫霞受盡酷刑,堅貞不屈。后來,曾紫霞被營救出獄,劉國鋕在距離重慶解放僅三天的“11·27”大屠殺中英勇就義,與他一同犧牲在渣滓洞、白公館的還有6名重大師生。

家國情懷,并未因時間的流逝而褪色,反而歷久彌新。重慶大學將學校先烈們的事跡融入思政教育,不斷激發(fā)師生“紅心向黨、立志報國”的責任擔當。

到基層去,到邊疆去,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去!

這是一份不斷延伸的名單——

董瑞祺,馬克思主義學院2021級研究生,偶然接觸到參與“銀齡教師”計劃的學校退休教師梁平教授后,其遠赴新疆支援當?shù)亟逃聵I(yè)的感人事跡,讓她堅定了人生岔路口的職業(yè)選擇。畢業(yè)后,她毅然奔赴3000多公里外的新疆塔里木大學,以一名高校思政課教師的新角色,接力“銀齡教育夢”。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68ac9f3acce54e75bbdfd3874ebdee6a.jpeg

重慶大學藝術學院2012級本科生黎江,畢業(yè)后自愿到西藏昌都工作至今

黎江,藝術學院2012級本科生,畢業(yè)后自愿到西藏昌都工作至今,已扎根雪域高原八年。作為所在鄉(xiāng)鎮(zhèn)精準扶貧指揮部辦公室負責人,他立志改變農(nóng)牧區(qū)面貌,沖鋒在脫貧攻堅一線,推動全鎮(zhèn)建檔立卡貧困戶1300余人全部提前脫貧摘帽,還帶頭發(fā)展砂石廠、農(nóng)貿(mào)市場等產(chǎn)業(yè)項目,帶動全鎮(zhèn)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壯大。

張寶蘭,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1983級本科生,畢業(yè)后潛心研究混凝土20余年,擔任港珠澳大橋沉管預制廠試驗主任期間,她克服重重困難,帶領團隊為大橋預制沉管設計出高抗裂混凝土,讓海底隧道“滴水不漏”,創(chuàng)造出令人驚嘆的“海底奇跡”。

……

近年來,重慶大學每年有超過五成畢業(yè)生選擇在西部地區(qū)就業(yè),已有400余名學子攜筆從戎,在鄉(xiāng)村振興、國防建設、國家基建一線奉獻青春,讓前鋒之光閃耀在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攻堅克難:逆勢而上創(chuàng)造多項“第一”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fb500986380f4762b9b836d9fe900c14.png

位于重慶大學校園內(nèi)的大轟炸紀念碑

行走在重慶大學校園中,工學院大樓外,一座殘缺的“大轟炸紀念碑”引人駐足。

抗日戰(zhàn)爭時期,重慶大學校園遭到侵華日軍轟炸,工學院大樓被炸彈擊中。75周年校慶時,重大學子用廢墟中破碎的磚石建成這座紀念碑,并將紀念碑設計成殘缺的模樣,寓意“勿忘國恥”。

愈挫愈勇,愈炸愈強。

在紛飛的戰(zhàn)火中,重慶大學并未中斷辦學,還不顧自身困窘,為內(nèi)遷至重慶的學校提供土地、建設校舍。以“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為信念的重大,將攻堅克難、勇往直前的基因深深鐫刻在骨子里。

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從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重慶大學都曾創(chuàng)造多項“第一”。

上世紀30年代,在國力貧弱之時,我國無線電研究的創(chuàng)始人、曾任重慶大學工學院院長的馮簡,主持修建了中國人自行建設的第一座短波電臺??谷諔?zhàn)爭期間,發(fā)揮著“民族喉舌”和“國際反法西斯大講壇”作用,抗戰(zhàn)勝利的消息也正是通過這座電臺傳遍全國。

斗轉星移,精神不朽。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工業(yè)基礎薄弱,國外封鎖禁運,塑料制品奇缺。中國科學院院士、高分子材料科學家徐僖在重慶大學任教期間,運用自己設計的設備工藝流程,研制出我國化工史上第一批棓酸塑料。

此后,徐僖受命主持建設重慶棓酸塑料廠。1953年5月,重慶棓酸塑料廠正式投產(chǎn),成為我國首個自主設計、完全采用國產(chǎn)設備和原料的塑料工廠,結束了我國塑料生產(chǎn)完全靠進口的歷史。

我國第一臺可供實用的伽馬射線工業(yè)CT機的誕生,是重大師生迎難而上的又一生動例證。

上世紀80年代末,我國航空航天和國防部門對工業(yè)CT這一先進無損檢測設備的需求日益迫切,但西方發(fā)達國家在工業(yè)用計算機斷層掃描成像(ICT)技術領域處于壟斷地位。1989年8月,在原國家科委的直接支持下,重慶大學與四川綿陽市政府、西南自動化所等單位組建成立“西南ICT研究開發(fā)中心”,開始研制我國的ICT。

經(jīng)過1000多個日夜奮戰(zhàn),我國第一臺實用工業(yè)CT樣機終于研制成功,并立即應用于實際檢測,解決了長期難以破解的無損檢測難題,為我國重要產(chǎn)業(yè)部門產(chǎn)品的無損檢測和質量保證,提供了全新的先進技術手段。

不止于此,更多的“第一”成為重慶大學攻堅克難的鮮明注腳——國內(nèi)第一個生物力學研究室、國內(nèi)第一個模擬自然環(huán)境條件的多功能人工氣候室、世界第一個能源裝備安全防御野外科學觀測研究站、人類第一次月面生物生長培育實驗……

如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入關鍵時期,重慶大學正承擔起時代賦予的新使命——助力國家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卡脖子”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周緒紅、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王宇航團隊研發(fā)出全球首臺165米級預應力鋼管混凝土格構式風電塔架,具有受力效率高、易安裝、成本低等優(yōu)勢,打破國外在風電機組高塔結構領域的壟斷,獲第48屆日內(nèi)瓦國際發(fā)明展金獎。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b77142b94a8d4a06af0bb15b10954bdb.png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潘復生團隊

中國工程院院士、重慶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潘復生,帶領團隊在輕量化節(jié)能產(chǎn)品、高塑性鎂合金、鎂電池、鎂儲氫等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創(chuàng)新成果,讓鎂材料走進千家萬戶,造福國計民生。

重慶大學機械與運載工程學院陳兵奎團隊,歷時八年自主研發(fā)的“對構齒輪傳動”裝置,具有承重能力更強、更耐用、效率更高的優(yōu)勢,已應用于問天和夢天實驗艙大型對日定向裝置,并將推廣到汽車、機械制造等行業(yè)中。

……

無論處于什么時代,無論面臨什么困難,一代代重大人的目標都是努力攻堅克難,為國家發(fā)展作出應有的貢獻。

開放創(chuàng)新:登高涉遠拓展新空間

地處西南內(nèi)陸腹地的重慶大學,既不沿邊,也不沿海,開放創(chuàng)新卻是它典型的精神基因。

今年4月,德國總理朔爾茨訪華期間,考察了重慶大學光電工程學院的中德合作研究成果。“這是一款可對水污染物進行監(jiān)測的芯片,他認為我們和德國方面的合作很有成效,對保護環(huán)境和生物多樣性很有意義?!敝貞c大學光電學院教授陳李說。

在重慶大學校史館,建校初期的師資力量展示中,一個外國教師的照片格外顯眼。

當時,學校為保證教學質量,廣攬知名學者擔任教員,聘請了加拿大學者文幼章教授任英文課程主講,成為國際化教育探索的開端。

登高涉遠,至廣至大。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318be6b3c4f543b580f96f98c6233133.jpg

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lián)合學院學子在辛辛那提大學參加畢業(yè)典禮

近年來,重慶大學立足重慶、放眼全球,在國際教育、科技合作方面不斷邁出新步伐。2013年,重慶大學-辛辛那提大學聯(lián)合學院成立,采用校內(nèi)學習,校外實習、科研訓練交替進行的辦學模式,為學生提供個性化成長途徑。

“經(jīng)過10多年探索,我們探索出一條富有特色的國際化辦學道路?!痹洪L張志清說,學院約85%的畢業(yè)生赴全球名校深造,其中超過50%在QS排名前50的高校攻讀研究生,就業(yè)的學生工程能力得到行業(yè)高度認可。

重慶大學已與40個國家和地區(qū)的300余所高校、研究機構建立了穩(wěn)定良好的合作關系,現(xiàn)擁有國家級學科創(chuàng)新引智基地、教育部國際聯(lián)合實驗室等各類國際科技合作平臺近20個。

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重慶大學深度融入教育對外開放大局,實施“一帶一路”科技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

2023年11月,重慶大學發(fā)起成立“一帶一路”大學科技合作聯(lián)盟,聯(lián)合聯(lián)盟成員高校在科研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技術交流等多領域啟動了一系列實質性合作。截至目前,聯(lián)盟成員單位覆蓋11個國家的15所高校,持續(xù)推動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互利共贏。

逐夢翱翔,向遠圖強。

近年來,重慶大學取得多項具有國際辨識度的教學與科研成果——工程學進入ESI全球前萬分之一,材料科學、化學2個學科穩(wěn)居ESI全球前千分之一,16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百分之一……

開放,不只是“擁抱”世界,還包括與企業(yè)“同行”,探索產(chǎn)教融合新模式。

2021年,重慶大學啟動實施“頭部企業(yè)”工程。截至目前已與國家電網(wǎng)、中國建筑集團、國家能源集團等29家“頭部企業(yè)”簽訂戰(zhàn)略合作協(xié)議,構建人才科技教育融合平臺,聯(lián)合開展重大科研項目合作,共同組織開展關鍵領域協(xié)同攻關。目前,29家企業(yè)合作經(jīng)費超10億元,上千名研究生投身于火熱的科學研究一線。

在此基礎上,學校探索出科技成果雙向轉化新路子,吸引創(chuàng)新活力比較強的企業(yè)“走進來”,同時推動成果變成產(chǎn)品“走出去”,并在一定階段把知識“返回來”。為學生提供前沿技術和市場信息,形成成果雙向轉化,推動人才快速成長,源源不斷走向創(chuàng)新型企業(yè)。

“企業(yè)出題、高校答題”,讓學生在研究真問題中得到真成長。面向未來,重慶大學將著眼產(chǎn)業(yè)實際,持續(xù)推進人才培養(yǎng)的新模式、新范式和新體系改革。

有一個答案留給未來書寫

秋雨初歇,漫步重慶大學校園,樹木青翠,丹桂飄香,一棟棟古樸的建筑掩映其間。

“重慶大學自建校以來,‘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xiāng)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一直未變?!敝袊こ淘涸菏?、重慶大學校長王樹新說,作為這所學校的“精神圖騰”,“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精神也延續(xù)至今,深深根植于每一個重大人的內(nèi)心深處。

當前,新的“答卷”擺在重慶大學面前——學校下一步該如何發(fā)展?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應作出怎樣的貢獻?

這張“時代答卷”,重慶大學正以實干作答。

202410258e7030e0ad1c4c58ad3181a36aa9758a_202410253d01b6a77f5f47fa88dbc2af0281c8c7.jpg

重慶大學入選首批10所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建設高校,圖為重慶卓越工程師學院開學典禮

重慶大學堅持向改革要動力,以創(chuàng)新求突破,加快構建高質量教育體系,不斷提升拔尖創(chuàng)新人才自主培養(yǎng)和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能力。學校正推動實施基礎研究、前沿交叉、新興增長、頂尖工程、高端智庫、校企合作、成果轉化、教育教學八項重點工程,牽引打造和形成更多具有辨識度的頂尖成果,著力增強世界影響力、國家貢獻度、區(qū)域引領力。

“今年是重慶大學建校95周年,我們的目標是2029年建校100周年之前,建成特色鮮明、國際知名的高水平、研究型、綜合性大學,進入世界一流大學行列?!蓖鯓湫抡f。

在邁向“百年新重大”高質量發(fā)展的新征程中,“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的重大精神,必將為學校提供源源不斷的奮進力量,激勵全校師生員工答好“強國建設,重大何為”的時代命題。

答案,就在不遠的未來。

期待的種子,已然播下。

來源:《新華每日電訊》趙宇飛 周思宇

原文鏈接:新華每日電訊丨重慶大學“復興民族,誓作前鋒”精神的堅守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