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22日,國際電氣和電子工程師協(xié)會(IEEE)公布了2024年度新晉Fellow名單,重慶大學胡曉松教授、冉立教授入選。
胡曉松,教授、博士生導師,重慶大學國家卓越工程師學院副院長、國家“2011計劃”汽車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專職副主任、IET Fellow, 主要研究領域為電池管理算法和電動車輛優(yōu)化,長期從事新能源汽車動力系統(tǒng)優(yōu)化與控制研究,近年來主持/參與國家級項目6項、省級重點項目7項,在Nature Rev. Electr. Eng.、Cell-Series Joule、Energy Environ. Sci.、Prog. Energy Combust. Sci.等高影響力期刊上發(fā)表論文150余篇,引用27000余次,H指數94,獲最佳論文獎13次,授權發(fā)明專利46項。獲國家教學成果二等獎、重慶市自然科學一等獎、重慶市科技進步一等獎、國際汽車工程學會SAE車輛傳動創(chuàng)新獎、SAE交通環(huán)境卓越獎、中國仿真學會科學技術一等獎等獎勵9項,獲教育部霍英東基金會高等院校青年科學獎、IEEE智能交通杰出青年學者獎、科睿唯安-全球高被引科學家(2019-2023)、中國汽車工業(yè)優(yōu)秀青年科技人才獎、重慶市十佳科技青年等人才榮譽10余項。 擔任IEEE Trans. Intell. Transp. Syst.、IEEE Trans. Veh. Technol.、IEEE Trans. Intell. Veh.、IEEE Trans. Indus.Informa.、SAE J. Electrified Vehicles、ASME J. Autonomous Vehicles and Systems、汽車工程學會Automot. Innov.等知名期刊副主編。
冉立,重慶大學電氣工程學院教授、海外高層次人才計劃入選者、中英碳化硅電力電子技術聯(lián)合實驗室創(chuàng)建人和中方負責人,主要研究領域為電力半導體器件測試和模擬方面。是重慶大學早期培養(yǎng)的博士,曾長期留學英國,擔任過Durham University、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等大學的正教授、Alstom Power Conversion的研發(fā)工程師,并在美國MIT進行過合作研究。目前主要從事電力半導體器件封裝、可靠性和定制化應用的研究,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國際合作重點項目1項并作為負責單位代表完成國家重點研發(fā)計劃項目1項,主持英國EPSRC項目約10項,合作發(fā)表IEEE/IET會刊論文100篇、出版專著3部,獲他引13000多次,獲IEEE IAS和PELS年度最佳論文獎5次、獲國際海洋工程師學會(IMarEST)Stanley-Gray和英國皇家工程院國際合作獎(Global Research Award)等榮譽。
冉立在推薦接受IEEE評估的兩項貢獻中,其一是他在2015-18年間帶領重慶大學團隊與英國Warwick大學合作創(chuàng)建的IGBT器件在輕載、高周疲勞應力作用下的老化過程測試技術及壽命模型建立方法。通過區(qū)分初始疲勞效果的形成和進一步發(fā)展的不同機理,該項工作使得針對電力半導體器件在服役條件下的長期可靠性評估成為可能。研究成果已被西門子風電和GE等公司在海上風電變流器和船舶電氣推進等系統(tǒng)的設計中使用。其二是他早期于1996-98年在英國Nottingham大學進行的電力電子變流器產生傳導型電磁干擾(conducted EMI emission)的機理和時、頻域模擬方法的研究。這項工作聚焦系統(tǒng)寄生參數構成的各種高頻諧振模式,首次使得高頻建模和設計預測成為可能,20多年來已成為電力電子系統(tǒng)電磁兼容領域比較經典的成果之一,在Emerson和Control Techniques等公司的電氣傳動產品升級中得到應用。
IEEE Fellow,即IEEE會士,是IEEE最高級別成員,也是IEEE授予成員的最高榮譽,在學術科技界被認定為權威的榮譽和重要的職業(yè)成就。每年由IEEE同行專家在擁有高級(senior)或終身(life)等級的會員中遴選300名左右。當選人需要對工程科學技術的進步或應用做出重大貢獻,為社會帶來重大價值。此外,當選人數不超過IEEE當年會員總人數的1‰。由于每年當選的IEEE Fellow數量較少,因此當選的科學家基本都是在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內取得重要成就的杰出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