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0日,由教育部在線教育研究中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慕課西部行工作委員會指導,重慶大學本科生院、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主辦的人工智能與高等教育課程模式變革研討會在重慶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2500余名專家學者、高校教師和教學管理人員通過線上或線下方式參會。重慶市教育委員會高等教育處副處長哈寧武、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秘書長余志祥、重慶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劉猛、清華大學在線教育中心主任、學堂在線負責人王帥國等出席會議。會議開幕式由本科生院副院長吳小志主持。
哈寧武在開幕式發(fā)表線上致辭,他表示,人工智能作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ǎn)業(yè)變革的重要驅動力量,正在深刻地改變著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也為高等教育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zhàn)。重慶大學與學堂在線共同舉辦此次研討會,恰逢其時,適逢其勢。相信通過本次研討會,將進一步明確人工智能賦能高等教育課程模式變革的方向和路徑,加快推進教育數(shù)字化轉型,塑造“人工智能+”高等教育新生態(tài),共同助力教育強國建設。
余志祥在致辭中表示,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是當前高等教育教學改革的重點方向,也是重慶市高等教育學會重點關注和研究的領域。重慶大學和清華大學學堂在線平臺圍繞人工智能在教育教學中的應用積累了豐富的實踐案例,將為兄弟院校提供有益借鑒和啟發(fā)。
隨后,重慶大學本科生院院長劉猛,清華大學在線教育中心主任、學堂在線負責人王帥國,清華大學計算機科學與技術系教授、教學辦主任馬昱春,清華大學建筑學院研究員、長聘副教授龍瀛,上海交通大學教務處課程建設負責人余建波分別作主題報告。
劉猛以重慶大學為例,介紹了人工智能賦能高質量課程建設的實踐。他強調,課程是知識傳授和能力培養(yǎng)的載體、是講臺的根基。重慶大學打造了“3+L+X”“人工智能+”課程體系,聚焦具體應用場景,促進人工智能與課程教學的深度融合,為學生提供高效率、個性化的學習體驗;建設重慶大學課程平臺,構建以學生為中心的數(shù)字資源應用環(huán)境,實現(xiàn)課程的“教-學-管-考-評”全流程閉環(huán)管理。他以重慶大學多門“人工智能+”課程為例,闡述了人工智能賦能課程教學的具體路徑。
王帥國重點介紹了清華大學開展人工智能賦能教學首批試點課程的實踐和經(jīng)驗,利用人工智能輔助、協(xié)同,探索與教學的深度融合。面向未來,他認為高校應大力推動人工智能賦能教育教學,提升人才培養(yǎng)質量,促進優(yōu)質教育的廣泛共享,探索教育研究的新邊界。他介紹了學堂在線基于清華大學一線教師需求設計的十個智能教學場景,他表示,學堂在線在模型層、引擎層、應用層等三個層次與老師們共同打磨每一門課,構建大規(guī)模個性化學習環(huán)境,用最好的技術培養(yǎng)最好的學生。
馬昱春作《AI賦能課程建設和案例分析》主題報告。她結合自身人工智能課程建設的經(jīng)驗,全方位分享了對人工智能工具的看法以及人工智能對師生教與學全流程產(chǎn)生的影響。她認為,AI對大部分本科課程可以起到概念學習的輔助支撐作用,有助于學習者掌握基礎知識、融會貫通概念。馬昱春強調,AI賦能教學,需要錨定教學中的痛點及學生真正的學習需求,她鼓勵教師結合自身所授課程實際情況,積極主動擁抱AI。
龍瀛分享了所授課程參與人工智能賦能教學試點工作的全流程,包括文本信息梳理、知識圖譜構建、專屬課程AI助教系統(tǒng)研發(fā)、AI助教系統(tǒng)測評、學生使用效果及評價等,并就每個環(huán)節(jié)遇到的問題和經(jīng)驗進行了總結。他表示,下一步將圍繞提升文生圖能力、建設學科垂直大模型及將大模型能力接入現(xiàn)有教學平臺等方面開展進一步實踐。
余建波表示,高校應抓住AI帶來的教育教學改革機遇,多措并舉、多管齊下助力課程教學改革。一是從基礎層、平臺層、應用層三方面入手,構建“師—生—機—環(huán)”四元交互體系;二是創(chuàng)新人才培養(yǎng)體系及課程內容改革,創(chuàng)新人才教育教學模式與方法的變革;三是將AI融入目標錨定、概念學習、知識應用、成果檢測、學習評價在內的學習全過程,實現(xiàn)AI助學。
會上還舉行了“AI時代教學新質生產(chǎn)力與課程模式變革”圓桌論壇。圍繞教師如何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以適應人工智能時代,如何進行大模型與課程的融合應用實踐,如何有效實施個性化學習策略等問題進行討論。圓桌論壇由重慶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鐘將主持,清華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錢靜、重慶大學土木工程學院副教授陳名弟、昆明理工大學計算中心教授方嬌莉基于自身教學經(jīng)驗進行探討和分享。
來源:本科生院
作者:林津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