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穹浩瀚,總有一些“星星”,以燃燒自己,換來光的傳遞,給人信心、溫暖和啟迪。
近日,重慶日報推出“院士的AB面”系列報道,說那些攻堅路上的難,談那些不舍晝夜的夢,聊那些興之所至的愛,呈現(xiàn)出立體的、鮮活的院士。
這些報道,用一個個文字勾勒出科學家具象的輪廓——有人不悔戈壁遠行、荒漠求索,立志給地球做“CT”;有人不畏宇宙無垠、太陽熾熱,執(zhí)著向太空“借電”;有人不懼山的巍峨、江的壯闊,決心為橋梁奉獻一生;有人致力土木工程,與結構為伴,走在時代前沿。
他們有著平凡的名字——何繼善、楊士中、鄧文中、周緒紅,但這些名字的背后,有對祖國的忠誠,有對科研的執(zhí)著,有對生活的熱愛,有最不凡的“星光”。
我們應該追怎樣的星?這顆“星”,應當像一粒珍貴的種子,當它植入人心,就會生發(fā)出不竭的力量,震撼人、激勵人、驅動人,讓猶疑者堅定,讓消極者奮發(fā)。
一周前,袁隆平院士逝世三周年,許多人帶著鮮花、稻穗自發(fā)前往墓園悼念。時移世變,但“風吹過稻田,我就想起您”,想起您的“禾下乘涼夢”,想起您的信念、您的堅守、您的真摯。
追“星”,追的便是這樣的家國情,追的便是這樣的精氣神,追的便是這樣熱烈的、有意義的人生?!靶恰惫馑?,科學家精神成為一粒粒種子,在人們心中生根發(fā)芽,長成參天大樹。
如果你在街上偶遇院士,也許會驚訝于他的平凡質樸;但當你靠近他,你會看到光、信仰光、追逐光,并最終立志成為光。
這就是追“星”的意義——借著科學家的光,無數(shù)少年看見了前路,尋到了理想,走向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