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 : 2024年06月09日 15時00分
地點 : A校區(qū)博雅書院報告廳
主辦單位 : 重慶大學哲學系 重慶大學人文社會科學高等研究院
主講人 : 江湄 教授
經過十到十三世紀的歷史巨變,“天下—中國”觀念話語體系經過重大的調整和變化,得以重新建構,重新適應、解釋、涵括了歷史變局,而不是導向東亞世界民族意識興起和民族國家分立的歷史趨勢。也就是說,經過上百年的遼宋夏金對峙,仍然不足以改變中華文明崇尚“大一統(tǒng)”的“天下主義”的價值觀念,并沒有出現(xiàn)能取代“這一套”的“另一套”,而使中華世界的分裂局面合理化和正當化。相反,正是“天下—中國”觀念話語體系的發(fā)展和擴容,才能把所謂的“征服王朝”包容進“中國”之內,使中國史有所斷裂的同時,開啟了一個合“天下”于“中國”的新的歷史進程。
我們今天的“中國”觀念,既不是一個帝國式的想象,也不同于現(xiàn)代的國族認同,它與多民族統(tǒng)一國家長期存續(xù)的歷史密切相關,其中包含著歷史上的分分合合所依據的文化價值原理,已經被我們日用而不知了。我們要問的是,中國作為統(tǒng)一的多民族國家長期存續(xù)所依據的文化價值原理何在?放在現(xiàn)代世界及其文化環(huán)境中去看是不是還有道理?道理又何在?也就是說,中國這個巨大的政治共同體和文明共同體,它存在和繼續(xù)存在的道理何在?這些問題,深切地關系到我們作為一個現(xiàn)代中國人對于自身存在的自覺。
主講人簡介:
江湄,歷史學博士,現(xiàn)任首都師范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從事中國史學史、思想史和史學理論的教學研究工作。兼任北京師范大學史學理論與史學史研究中心研究員,北京師范大學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研究員,中國史學會傳統(tǒng)文化專業(yè)委員會理事,中國史學會史學理論學會常務理事,《史學理論與史學史》集刊學術委員會委員。
專著《創(chuàng)造“傳統(tǒng)”——章太炎、梁啟超、胡適與中國學術思想史典范的確立》(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年,繁體字版由臺灣人間出版社2014年出版)獲得2017年北京市第十四屆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中國古代歷史理論》(合著,安徽人民出版社2013年)獲得2013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一等獎;《新時期中國史學思潮》(合著,當代中國出版社2001年)獲得2002年北京市社會科學優(yōu)秀成果二等獎。
編輯:曹蔚
責編:韋麗